教改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改论文 > 正文

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及教学思维的创新

作者:  来源: 浏览:次  2018-06-12

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及教学思维的创新

彭裕丹

(广西宜州 河池学院 546300)

­­­­­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缺乏教学创新思维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创新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入手,引导学生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形成与时俱进的大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不断丰富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困境 教学思维 创新

[作者简介]彭裕丹,女,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

当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正遭遇亘古未有之巨变,面对这样的现实语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如何才能朝着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成为了大学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纵观国内外母语教学的现状,反思和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步履维艰,要革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我们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困境。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的困境

困境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大学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时间较早,几乎是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然而,大学语文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 “开设——撤消——开设”几经波折的曲折经历表明,大学语文课程在各级各类高校中的重视程度是不平衡的,尽管大学语文课被大多数高校确定为公共基础课程,但在不同的地方或院校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暴露出许多的矛盾与问题。

从目前国内高校的一些现状看,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理轻文的影响,大学语文的教育一直存在着过弱的倾向,学生文化基础水平不尽如人意。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科学教育备受青睐,加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校也随着市场的导向,增设应用性学科,压缩和减少基础性学科的课时量,大学教育专业化、市场经济化环境,使作为基础课程地位的语文教育受到冷落,逐渐失去了中小学时期的辉煌,从中小学时期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被挤向了边缘,在一些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始终不如其他专业学科,其地位也明显不如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基础学科,更没有政治思想课程的权威性,“‘非专业’的标签又使文化素质教育课备受轻视,在高等教育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压力下,慢慢变得散漫混乱。”〔1〕有的学校没安排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只是作为专业课教师课时量不足时的“添头”,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伤害。大学语文课程该不该开设这一历史问题又再一次被一些媒体提了出来,大学语文面临极为尴尬的局面。〔2〕

据2005年3月18日CCTV-4“海峡两岸”节目报道,近年来,台湾教育受台独“去中国化”的影响,国文教学的时数在减少,学生国语水平整体在下降,国学底子差的现象已引起台湾民众的广泛关注,台湾学界与文化界人士发起的“抢救国文运动”,表明人们对保护民族文化的极大重视,离开了母语教育,便等于除去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使中国民众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在,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困境之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虽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学很多教法与中学时期没有多大差别,中学时期文言文教学多在释义上下功夫,到了大学,由于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不牢,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在释义上还得花去不少时间,加上在文章的解读上缺乏灵活性,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教法进行解读,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基本上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被动状态。大学语文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高四语文”或高中语文的延续,失去了大学语文的真正效用。究其实,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应“在于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3〕研究性不强,深入性不够,缺少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必须下大力气致力解决的问题。

困境之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思维。随着市场化、网络化速度的迅猛发展,西方大众流行文化逐渐进入中国,传统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受到冲击,大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文理学科交叉,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大学生的知识构成已向着更全面、更深入、更容易与国际文化接轨方面拓展,人们研究的视点已不仅仅局限在本学科、本民族文化的范围,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使得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解读和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也必须现代化。实际上,时尚文化、西方文化正通过快速发展的网络等现代媒体深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网络文学、影视文化、广告文化、卡通漫画、Flash动画作品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成为了一道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然而,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面对这样的大众文化语境,依然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这种状况已滞后于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成了制约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先生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访谈时,对大学语文的理想与伤痛深有感触,他呼吁更多的同行、专家关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然而,与国内母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近年来,国外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形成了“墙外开花墙内不香”的局面,学习汉语、研究汉语、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已有蔚然成风之势。

母语教育国外受宠,国内形同鸡肋状况的出现,除了客观因素造成外,从大学语文教学本身找原因,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能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鲜的活力,是大学语文教学本身的问题。只有创新教学思维,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对母语的学习上来。这是时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呼唤。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只有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将面临一个极好的拓展机会。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维的创新

(一)创新教学观念,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人类文明史经过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火与剑的考验,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作为最古老的文化,只有中华民族,只有中华民族文化没有消亡和中断。”〔4〕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之集大成者的大学语文课程,其博雅经典的作品,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汇集成了一条绵绵不断的人文资源长河,千百年来滋润着亿万华夏儿女。大学语文中的人文性来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学生通过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学习,可以具体感受凝聚在这些文化精品中的民族感情,培育热爱祖国的思想和健康向上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从整体上去提高人文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正如思想家李慎之先生认为的那样,所谓“人文素质”说到底就是“公民素质”,在全球化大众文化语境中,许多国家都在通过对母语的学习,致力于培养自己民族、自己国家负责的公民,语言学习“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美国加州标准)的标准,与鲁迅先生 “培养合格国民(公民),以产生合格的国家”的疾呼是一致的。大学语文中所蕴含着的仁爱思想、民族精神、人格精神、自重自爱精神无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孔子时代距今已很遥远,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现代教育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就连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系副教授凯丽·帕罗特博士也十分赞赏我国古代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他认为“孔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比法制教育更有成效,这点对美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影响和启示。”〔5〕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孔子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这种人文道德教化的神奇功效。如果我们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那就等于白白地浪费了这些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如果我们的学生对于祖国的历史文化,对于孔子、老子等等文化巨人一无所知,他们的心灵缺少这方面的滋润,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可能由此在人生价值观上缺少一个重要的支架,这是令人担忧的。”〔6〕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既是将文化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有效措施,又是溯源返本之举,大学语文教学始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不能放松。

(二)创新教学内容,赋予课文新的时代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收录的作品,大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这些精英文化以其高雅的艺术趣味,经典的审美取向,严肃的创作动机,深刻的思想意义,作为语文课程文化资源,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从古至今流传和积淀下来的经典作品,无疑代表了几千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精髓,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经典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意蕴与现代文化有些已不十分协调,有些内容,需要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拓展、去创新,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文本的时代性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经典作品同样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带给我们全新的审美感受,启迪我们的灵感与智慧。如《论语》、《孙子兵法》等经典作品,虽然都出自两千多年前的祖先笔下,但这些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积淀,到现在依然给人以启示和智慧。《论语》中闪耀着的人文精神对现代文明社会依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然而,现代人们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兵法本身,企业界、商业界、外交界都把它视若宝典,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演绎出三个“三个和尚有水吃”的故事,就很好地阐释了民族传统经典故事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关系,通过故事的创新,明白地告诉人们只要改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会产生积极效果的道理。因此,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在充分阐释文章原旨的基础上,适当地对课文内容予以适当的拓展,赋予课文新的时代内涵,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创新教学手段,使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有机结合。除了内容上的挖掘创新,在教法上我们也应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孔子时代一直沿用下来的许多有规可遵,有章可循的教学方法,历经时代和历史的考验,饱经岁月洗礼而光彩依然,历久而弥坚,始终保持着不衰之势,蕴含着中国人对母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独特认知,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教法的恒久魅力。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认知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快节奏的生活节律,加快了人们获取新知识的速度,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获取各种知识的渠道更通畅、更便捷。创新教学方法,使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结合,与时代需要相吻合,与学生的兴趣相链接,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我们应改变无视学生主体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法,代之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互动” 的教学情境下、在“多维立体直观性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书本—粉笔—黑板”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及思维等方面的缺陷,有效地拓宽人们的想象与思维空间。用现代教育技术创作出的课件作品,图文声像多层次、多角度形象化组合,有声、有色、有形,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喜欢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深受欢迎的。

传统性与时代性不是截然对立的,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善于继承传统文化和教法的精华,同时又要善于吸收与时代脉博的跳动相吻合的先进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让传统与现代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与时俱进的大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不断丰富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5〕杨晨光,郭燕·透视高校管理者的关注焦点 关注焦点之三:人文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9-16

〔2〕〔3〕卜之· 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与伤痛---徐中玉先生访谈录[N]·中国教育报·2005-9-15

〔4〕杨叔子·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哲理的凝视[Z]·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2005(1)

〔6〕张岂之·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首届会议开幕词[Z]·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2003(2)

The Dilemma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Thinking

PENG Yu-dan

(Hechi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Abstract]The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s borderline gradually, the teaching manner is outmoded and lacks of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are the questions and dilemmas that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 faces present.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Chinese course teaching must start with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think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value our own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kind, agreeable and belonging sense of national culture, to form the new idea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with the times and enrich th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College Chinese ; the dilemma of teaching; teaching thinking ;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