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改论文 > 正文

文学是人学,也是人心之学

作者:  来源: 浏览:次  2018-06-12

文学是人学,也是人心之学

——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彭裕丹

(广西宜州 河池学院中文系 546300)

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在进行大学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从历史事例中明辨是非,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感悟,从而正确认识自我,增强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

Literature Is the Study of Man And Also Is the Man’s Psychology

----Talking the Healthy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Abstract] In the view of existing some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give the necessary healthy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hile teach them the knowledge of College Chinese. And this can make students know who or what is right or wrong through historical events and acquire feeling from the words of literature. It makes them know themselves rightly, and then their ability to adjus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endure difficulty is strengthened.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 teaching ; healthy psychology ; education

文学是人学,也是人心之学,即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学问。大学语文所收录的都是古今中外文学的名篇,这些文学精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诗人和文学家们丰富的情感和与众不同的心路历程。讲授这些文学作品,我们既可以欣赏到他们豪迈奔放、光照千古的一面,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以及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时候不尽相同的处理方式。通过剖析他们的一些受挫心理及行为方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受到文学陶治的同时,又能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教训,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增强适应环境、调控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为镜子,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学会用理智支配自己

心理学上讲的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受到阻碍,致使目标不能达到而引起的情绪状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挫折,挫折造成的心理上的伤痕往往是巨大的。它会使人产生不安,多次挫折后,自信的人也会慢慢失去自信,出现焦虑、忧郁等心境,严重的甚至会以极端的方式来发泄愤怒的情绪,做出违背常理的事情来。文学史上有许多这方面活生生的事例,其中明代著名名士徐文长自残的事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有目的的选择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不单单展示古人光彩照人的一面,对他们的另一面同样给予客观的评价,特别是他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的种种心理行为,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受挫心理教育的最好教材,它警示我们如何去面对挫折,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明代著名人士徐文长才华超群,然而其无一处不奇的才华和他不幸的人生境遇竟形成鲜明的反差,长期以来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致使他忧愤成疾,以致疯狂到用斧锥自残以求速死的地步。徐文长自残的做法令我们深思,我们对徐文长这样有才华的名士的不幸感到惋惜和同情的同时,对他面对不幸而采取自残的行为持否定的态度。

徐文长极端行为的产生,并非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因为社会的种种因素及自身不良情绪长时间积淀,最后导致的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所致。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也有不少大学生遭遇挫折时或割腕、或跳楼、或自杀等事件屡见报端吗?曾震惊全国的马家爵事件更是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教育部门的极大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大学生在各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其实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还不很多,思想仍很单纯,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现代大学生中有两类学生较值得关注,一类是独生子女大学生,这类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呵护较多,几乎到了溺爱的程度,他们较其他同学有更多的优越感;另一类是贫困大学生,这类学生由于家庭的贫困,使他们与常人相比,更多了一份自卑感。而今,学习、升学及就业等压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它不因你家庭条件优越就偏爱你,也不因你的贫困而迁就于你。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对于心理不够健康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及时疏导,容易产生精神上的障碍,很容易走向极端。因此,要防患于未然,对大学生进行受挫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讲授徐文长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回避历史,不因为他是名士而遮掩他身上的瑕疵;我们也同样正视现实,把存在于我们大学生中的不良心理、受挫时的种种极端行为作为教材,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将问题提出来,正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如何面对挫折,充分认识到不良心理行为的危害,从而使学生警醒,学会用理智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让学生懂得,人生遇到的各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正视它,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对付挫折的积极办法。

用文学作品中人物事例去教育学生,加上老师讲课时的正确诱导,学生对这种教育没有心理障碍线,学生厌弃了空洞的说教,让历代文学精品去感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去回答学生如何应对挫折等心理问题,往往很容易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身上获得某种感悟。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从文学人物身上学会处理多变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刚开始时都会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使他们不得不对自己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同一分数线划定下的你我,又开始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冲刺,一些高中时期的学习“尖子”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加上激烈的学业上的竞争,成绩上的差距,使一些大学生开始出现了心理落差,为了逃避现实,有的同学干脆放任自流,自我封闭,对许多事情都没有信心去尝试,害怕承受失败,甚至不愿正视困难的存在,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各种竞争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常避而远之。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积极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或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这些古人与众不同的情感历程,引导学生去感受他们别样的人生。

大学语文收录的古代作品中,不乏怀才不遇之作、隐士之作,对这些作品,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去正确对待,既看到封建制度扼杀人才的一面,也要看到这些人自身的个性弱点和心理差异。讲文学作品中的隐士,并没有一味地只强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要不随世俗浮沉,又要学会处理人际间的各种关系,要掌握好“度”。在引导学生欣赏陶渊明优美的田园诗的同时,对他隐居的做法同样作出客观的评价。陶渊明弃官隐居的这一做法在当时那个社会是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并接受的,他虽不满官场的黑暗现实,但又无力与朝廷抗争,作为出身低微的他来说,归隐是他对现实完全绝望而却步后采取的一条洁身自好的道路,从坚持节操来说,则反映了陶渊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放着县令不做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然而,从放弃理想的角度看,我们认为,陶渊明的这一做法又不免有一定的消极性,用现代的观点看,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我们并不希望我们的学生都具有魏晋时代的“名士”风度,更不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消极厌世,与世格格不入。

大学语文课本中列举了不乏象陶渊明那样的隐士,如王维的诗歌成就是很高的,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造诣很高。然而他40岁以后也开始了他半官半隐的生活,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成为了十足的佛教徒,其“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做法更是不值得提倡。

我们不赞成遇到点困难或挫折就采取消极避让的做法,选择消极对待,就会使我们一蹶不振,虚度年华。人的一生总会遇上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事情,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去面对它。在对待挫折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回避现实,消极避让;另一种是积极应对,乐观地面对它。我们主张后者,是因为人生路程总会有风风雨雨,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正视现实,乐观地面对它,你才会内心释然。在这方面,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最好范例。

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历经坎坷,在政治上处于新、旧两党的夹缝之中,处于两违的境地,后又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艰难与不幸,他也曾有过“我欲乘风归去”这样一种超凡离世的思想,精神上也曾一度苦闷,在《前赤壁赋》里,诗人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曲折地反映自己内心复杂的矛盾斗争,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借他人杯中之酒,浇自己心中的块磊。于是自己的不幸因“此事古难全”而得以解脱,郁闷的心结也终于被打开,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情怀,才使得苏轼身处逆境能保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镇定自恃、泰然处之的潇洒风度;才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平和心态;也才有谪居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和远贬海南 “九死南方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胸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绝唱,更是成为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我们赞赏的是苏轼这样的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让形象说话,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去感染人,这不是选取几条名言警句、几条语录和几篇感人的政治论文所能凑效的。让学生从苏轼的身上学会如何应对一切烦恼和苦闷,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适当的引申,便能使学生学会心理平衡,对人生的坎坷曲折不公平之事视若等闲,就少许多烦恼,也少许多自杀事件,更少许多人际是非。

三、以作家的经历为借鉴,培养面对困境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我国文学史上,遭受最大打击的莫过于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了,作为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他光辉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光照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然而《史记》的创作却是在司马迁忍辱负重,百般屈辱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当他接任太史令职务,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开始专心进行《史记》的史料整理而“草创未就”之时,“李陵事件”的发生,司马迁因同情李陵而触怒了武帝,被加上“诬上”的罪名而下狱,并遭受残酷的宫刑。为了完成《史记》,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忍受着奇耻大辱,发愤著书。很难想象,这部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巨著,是在作者忍受着多么巨大的屈辱的情况下完成的,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承受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这部伟大的巨著就不可能产生。

同样,西班牙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一生中也是命运多舛的,虽然不断奋斗,却始终一败涂地。他的左手在一场战争中受伤致残。他历任公职,但一事无成,反而屡被下狱,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风靡全世界的《唐·诘诃德》就是他这位当年的“囚徒”写出来的。

中外两位作家的经历可说是常人没有经历过的,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然而他们却能顽强地坚持着,与困难进行不屈的斗争,用辉煌的成果展示给世界。

打开大学语文课本,这样的事例无处不在。我们所熟知的杜甫、辛弃疾、陆游、柳宗元、鲁迅等等,他们的人生境遇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他们却都能积极地面对人生。曾历经战乱,有过逃难经历、有过“幼子饥已卒”刻骨铭心之痛,到最后沦落到无安身之处的杜甫,痛苦与磨难未能使他消沉,这些经历反而成为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的严酷形势下,面对国民党的通缉和围捕,依然“破帽遮檐过闹市”,照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拿起战斗的笔继续与敌人进行不屈的斗争。面对困境,他们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超凡的勇气和胆识。

文学是人学,每听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每读一篇优秀的作品,便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谈心。历史是一面镜子,活生生的事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历史使人明鉴,文学使人感悟。大学语文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是其他教科书所不能取代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他们是用生命来创作的,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人生,历经磨难的艰辛丰富了他们的创作题材。面对生活中的失意、艰难、痛苦和挫折,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作用。遇到不顺心之事,看一看苏轼的作品,其豪迈旷达的情怀会令你为之一振;遇到困难时,读一读陆游、辛弃疾的诗篇,你会因此而倍受鼓舞。

现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完善身心健康教育,对国家、民族和我们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里,我们一方面要关注那些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要时刻关注那些正在健康成长中的大部分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合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能正确地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走好人生关键几步中的一步,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这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所能改变的不仅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有的时候可能就是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刘太刚,鲁克成·大学生文化修养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斌·古典诗词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4)

3、丁昭福,陈遵沂,陈光彩·心理现象分析百例[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

4、李镜流,李树珍·生活中的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5、陈和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适应”和“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5(4)

作者简介:彭裕丹,女,河池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教学。